读点经典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63章 汉纪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,双阳插花芯,读点经典,废文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王莽推荐中垒校尉刘歆,说他有才又有德。刘歆因此当上侍中,后来又慢慢升到光禄大夫,成了皇帝跟前的红人,还把名字改成了刘秀。皇帝让刘秀负责整理《五经》,完成他父亲没做完的事业。刘秀也是给力,把当时的群书整理了一遍,搞出了个《七略》,包括《辑略》《六艺略》《诸子略》《诗赋略》《兵书略》《术数略》《方技略》。这一套下来,总共收录了六类、三十八种、五百九十六家的着作,加起来有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。

在《诸子略》里,刘秀把诸子百家分成了九派,也就是儒家、道家、阴阳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墨家、纵横家、杂家、农家。他评价说:“这九派兴起的时候,正好是王道衰落,诸侯混战。当时各国君主喜好不同,所以这些学说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。各家都抓住一个观点,使劲宣扬自己的主张,跑去游说诸侯,想得到赏识。这些学说看着像水火一样不相容,其实也能互相促进。就像仁和义、敬和和,看着相反,其实是相辅相成的。《易经》里说‘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’,现在这些学派各展所长,把自己的理论研究得透透的。虽然每家都有缺点,但往根上究,都是从《六经》衍生出来的。要是这些人能遇到圣明的君主,帮他们取长补短,那可都是治国的顶梁柱!孔子说‘礼失而求诸野’,现在距离古代圣人已经很久了,正统的学术思想都残缺了,也没地方找。这九派学说,不比‘野路子’强多了?要是能学好《六艺》,再参考这九家的观点,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那治国的门道就全通了!”

河间惠王刘良这人不错,效仿当年的献王,老妈太后去世的时候,守丧完全符合礼仪。皇帝一高兴,给他加封一万户封地,还把他当成宗室的榜样。

当年,董仲舒就跟汉武帝提过:“秦朝用商鞅那套变法,废除井田制,土地能自由买卖。这下可好,有钱人的田地一眼望不到头,穷人连插根锥子的地儿都没有。那些有钱人在城里像君主一样尊贵,在乡里比公侯还富,老百姓能不穷吗?虽然井田制一下子恢复不了,但也该往古代的制度靠一靠,限制一下大家能拥有的田地数量,接济穷人,堵住兼并的路子;废除奴婢制度,取消主人随意杀奴婢的权力;减轻赋税,减少徭役,让老百姓喘口气,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!”汉哀帝即位后,师丹又提了类似的建议:“现在国家太平了好几代,有钱的官吏和百姓身家过亿,可穷人却越来越惨,是时候出台限制政策了。”皇帝把这事儿拿出来讨论,丞相孔光、大司空何武建议:“诸侯王、列侯、公主的田地都得设上限;关内侯、官吏和百姓,最多不能超过三十顷;奴婢数量不能超过三十人。三年为期限,违反规定的,田地和奴婢都充公。”这政策一出来,田宅、奴婢的价格都跌了,那些皇亲国戚和皇帝身边的人都觉得不方便。皇帝没办法,下诏书说:“这事先放一放。”这事儿就这么黄了。皇帝还下诏书,让齐地负责制作皇室服饰的部门:“别再织那些复杂华丽、费工又费料的绮绣了,都停了,别再做了。”同时废除了“任子令”和惩罚诽谤污蔑的法令,让三十岁以下的宫女出宫嫁人,五十岁以上的官奴婢恢复自由身,还给三百石以下的小官吏涨了工资。

有一回,皇帝在未央宫摆酒席,内者令给傅太后设了个座位,挨着太皇太后的座位。大司马王莽检查的时候看到了,把内者令一顿骂:“定陶太后只是个藩王的妾室,怎么能和太皇太后平起平坐!”说完让人把座位撤了,重新安排。傅太后知道后,气得火冒三丈,直接不去赴宴了,还把王莽恨得牙痒痒。王莽没办法,又上书辞职。秋,七月丁卯日,皇帝赐给王莽五百斤黄金、一辆豪华马车,让他回家养老。但朝廷里很多公卿大夫都替王莽说好话,皇帝只好又给他加了些恩宠,派了中黄门去王莽家听候差遣,每十天请他吃一次饭。还下诏书给曲阳侯王根、安阳侯王舜、新都侯王莽、丞相孔光、大司空何武都加了封地。封王莽为特进、给事中,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,享受和三公一样的礼遇。又把红阳侯王立召回了京城。

傅太后的堂弟、右将军傅喜,爱读书,人品和志向都不错。王莽辞职后,大家都盼着傅喜能上位。最开始皇帝给外戚封官的时候,傅喜就特别谦虚,称病推辞;傅太后开始插手政事,傅喜还多次劝她别太过分。所以傅太后压根不想让傅喜辅政。庚午日,皇帝任命左将军师丹为大司马,封高乡亭侯;赐给傅喜一百斤黄金,收回他的右将军印绶,让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回家养病;任命光禄勋淮阳人彭宣为右将军。大司空何武、尚书令唐林都上书说:“傅喜这人品德高尚,又忠诚爱国,是当辅政大臣的料。现在因为生病就把他打发回家,大家都失望透顶,都说‘傅氏家族最贤能的人,因为和定陶太后意见不合就被赶走了’,满朝文武都为国家感到可惜。忠臣可是国家的顶梁柱,鲁国因为有季友才能安定,楚国因为子玉才能有影响力,魏国因为无忌才能抵御外敌,项羽因为范增才能称霸一时。百万大军,都比不上一个贤才,所以秦国花千金离间廉颇和赵王,汉朝用黄金挑拨项羽和范增的关系。傅喜要是能留在朝廷,那是陛下的荣光,也关系着傅氏家族的兴衰啊!”皇帝其实也挺看重傅喜,没多久又重新启用了他。

建平侯杜业上书,把曲阳侯王根、高阳侯薛宣、安昌侯张禹一顿猛批,同时推荐了朱博。皇帝从小就听说王氏家族骄横,心里对他们没啥好感,但因为刚登基,所以暂时先忍着。一个多月后,司隶校尉解光上奏:“曲阳侯王根,在先帝的陵墓还没修好的时候,就公然娶了以前掖庭的女乐官殷严、王飞君等人,在家摆酒开派对;王根哥哥的儿子成都侯王况,也娶了以前掖庭的贵人当老婆。这些行为完全没有臣子的样子,是大不敬、不守法的行为!”皇帝听了生气地说:“先帝对王根、王况父子不薄,他们居然这么忘恩负义!”不过念在王根曾经对国家有功,只是把他打发回封地,把王况贬为平民,遣返回老家。王根和他哥哥王商推荐当官的人,也都被罢免了。

评论

这段历史展现了西汉末年复杂的政治、文化与社会图景。刘秀(刘歆)整理《七略》,堪称文化界的“大工程”,不仅系统梳理了当时的学术成果,还对诸子百家进行了深刻解读,为后世研究古代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,这种文化传承的努力值得点赞。但在政治层面,却是一团乱麻。

土地与奴婢改革本是解决社会贫富差距的好想法,却因触动权贵利益而“胎死腹中”,暴露出西汉后期改革的艰难和权贵阶层的强大阻力。傅太后与王莽的座位之争,看似是一场闹剧,实则是外戚势力内部的权力博弈,王莽坚持原则却遭记恨,傅太后仗着权势肆意妄为,皇帝在中间左右为难,反映出皇权受到外戚势力的严重掣肘。

官员的起起落落,如傅喜的遭贬与复用,背后都是各方势力的角力。而对王氏家族成员的弹劾与处置,虽然皇帝对王氏不满,但又无法彻底打压,只能小惩大诫,进一步凸显了西汉末年政治的腐朽和皇权的衰落。这些事件交织在一起,让西汉王朝在矛盾与混乱中,一步步走向更深的危机,也为后来的政权更迭埋下了重重伏笔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上门女婿一母三女的小说

千桦尽落

莳柳

司臾

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

读点经典

公主当年欲占春

千桦尽落

当我和闺蜜穿进修仙世界之后

氿桑

让你替嫁送死,你战场刷成神?

麻婆豆腐仙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