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点经典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44章 汉纪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,双阳插花芯,读点经典,废文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随何到了九江,九江太宰负责接待他,过了三天,英布都没有接见他。随何对太宰说:“大王之所以不见我,一定是觉得楚国强大,而汉朝弱小。这正是我来出使的原因。如果能让我见到大王,我说的要是对,那正是大王想听的;要是我说得不对,就把我们二十人在九江街头斩首示众,这足以表明大王背叛汉朝而亲附楚国的决心。”太宰这才把这话转告给英布。
英布接见了随何。随何说:“汉王派我恭敬地向大王呈上书信,我私下里很奇怪,大王为什么和楚国那么亲近呢!”九江王英布说:“我面向北,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。”随何说:“大王和项王都是诸侯,您却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,一定是觉得楚国强大,可以依靠它来保全国家。项王攻打齐国的时候,亲自背着筑墙的工具,身先士卒。大王您应该出动九江所有的兵力,亲自率领,为楚军做前锋;可现在您却只派了四千人去帮助楚国。作为向北称臣侍奉别人的人,难道应该是这样的吗?汉王攻入彭城的时候,项王还没从齐国撤军。大王您应该出动九江全部兵力渡过淮河,日夜在彭城下与汉军会战;但大王您拥有万人之众,却没有一人渡过淮河,只是袖手旁观谁胜谁负。依靠别人来保全自己国家的人,难道应该是这样的吗?大王您空有归附楚国的名声,却想厚着脸皮依靠它,我私下认为大王您这样做不可取!不过大王不背叛楚国,是觉得汉朝弱小。然而楚国军队虽然强大,但天下人都认为它背负着不义的名声,因为它违背盟约,杀害了义帝。汉王召集诸侯,回师坚守成皋、荥阳,运来蜀地、汉中的粮食,深挖壕沟,高筑壁垒,分派士兵把守边境要塞。楚军深入敌国八九百里,老弱残兵还要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。汉军坚守不出,楚军前进无法攻城,后退又不能脱身,所以说楚军并不可靠。如果楚国战胜了汉朝,诸侯们会因为自身危险而相互救援。楚国的强大,只会招来天下诸侯的联合对抗。所以楚国不如汉朝,这形势很容易看出来。现在大王不依靠万无一失的汉朝,却要把自己托付给危在旦夕的楚国,我实在为大王感到疑惑!我不是说九江的兵力足以灭亡楚国;但如果大王发兵背叛楚国,项王一定会留下来攻打您;只要拖住他几个月,汉王夺取天下就稳操胜券了。我请求和大王一起拿着剑归顺汉王,汉王一定会割地封王给您;更何况九江本来就肯定是大王您的。”九江王英布说:“我听从您的建议。”于是暗中答应背叛楚国,归附汉朝,但还不敢泄露这个消息。
楚国的使者在九江,住在客馆里,正催促英布赶快发兵。随何直接闯进去,坐在楚国使者的上座,说:“九江王已经归附汉朝了,楚国凭什么还能让他发兵?”英布听了很惊讶。楚国使者站起身来。随何趁机劝英布说:“事情已经这样了,可以马上杀了楚国使者,别让他回去报信,然后赶快和汉王联手。”英布说:“就按您说的办。”于是杀了楚国使者,接着起兵攻打楚国。
楚国派项声、龙且攻打九江,过了几个月,龙且打败了九江的军队。英布想带兵投奔汉王,又怕楚军追杀,就抄小路和随何一起回到汉朝。十二月,九江王英布到达汉营。汉王正坐在床边洗脚,就召英布进来见面。英布见状大怒,后悔来投奔,甚至想自杀;等他出来到了住的地方,发现帐幕、饮食、侍从官员都和汉王的规格一样,又喜出望外。于是英布派人回九江;楚国已经派项伯收缴了九江的军队,还杀光了英布的妻子儿女,英布的使者找到一些老朋友和他宠幸的臣子,带着几千人归附了汉王。汉王给英布增派了兵力,和他一起驻扎在成皋。
评论
这段历史聚焦楚汉相争关键阶段,生动展现了各方势力在军事、外交等方面的激烈角逐,人物的智谋、决策和性格特质对局势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韩信在井陉之战中的表现堪称军事典范。面对兵力远超己方的赵军,他精准把握战机,巧妙运用奇正相生之法。先是派轻骑持赤帜埋伏,待赵军倾巢而出时,迅速占领赵营,动摇赵军军心;又背水列阵,置之死地而后生,激发士兵斗志。战后对诸将的解释,更显其对兵法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。此役不仅展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,也体现出他善于洞察人心、因地制宜的智慧,以少胜多,一举击败赵军,为刘邦集团拓展了北方势力范围,极大地鼓舞了士气。
韩信获胜后,对广武君李左车以礼相待,并虚心求教攻燕伐齐之策。李左车虽为败军之将,却能依据局势,指出韩信军队劳顿、难以久战的弱点,提出先休养生息、镇抚赵民,再以威慑劝降燕国的策略。韩信从善如流,依计行事,燕国望风而降。这一系列互动,既展现了韩信的爱才与明智,也凸显出李左车的智谋,同时反映出楚汉相争时期各方势力对人才的重视和争夺。
随何出使九江,成功策反九江王英布,堪称外交上的关键一击。他以犀利言辞,从道义、形势、利益等多方面剖析,指出英布对楚态度的不合理,强调楚国不义且实力难恃,而汉王更具优势,归汉能获更大利益。随何的劝说直击要害,促使英布暗中答应叛楚归汉。之后,随何果断利用楚使催兵的时机,迫使英布公开反楚,虽过程惊险,但最终达成目的。英布归汉,削弱了楚国力量,增强了刘邦阵营,改变了楚汉之间的力量对比。
然而,刘邦对待英布的态度却值得玩味。英布来归时,刘邦踞床洗足召见,这种傲慢之举引发英布大怒,几乎使其悔而自杀;但随后给予的优厚待遇又让英布大喜过望。刘邦此举或许是有意试探英布的忠诚与忍耐力,也可能是其一贯的随性作风,但无论如何,都显示出他在用人方面既有不拘小节的一面,又懂得恩威并施。
从整体局势看,这一时期楚汉双方在军事与外交上都积极布局。韩信在北方战场的节节胜利,以及英布的倒戈,使刘邦集团逐渐扭转局势,占据主动。而项羽虽仍具强大实力,但在多线作战和内部势力分化的压力下,开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。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,推动着楚汉相争向新的阶段发展,为最终的胜负走向埋下伏笔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