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点经典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6章 秦纪一 昭襄王,双阳插花芯,读点经典,废文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赵孝成王和临武君说:“说得好。请问成就王业的军队,应该采用什么方法,怎么做才行呢?”荀子说:“一般来说,君主贤能,国家就治理得好;君主无能,国家就混乱。崇尚礼义、重视道义的国家,治理得好;轻视礼义、忽视道义的国家,就混乱。治理得好的国家就强大,混乱的国家就弱小,这是强弱的根本原因。君主值得臣民敬仰,臣民就会为他所用;君主不值得敬仰,臣民就不会为他所用。臣民能为所用,国家就强大;不能为所用,国家就弱小,这是强弱的常理。喜爱招揽贤士的国家强大,不喜爱的就弱小;爱护百姓的国家强大,不爱护的就弱小;政令有信誉的国家强大,没有信誉的就弱小;慎重用兵的国家强大,轻率用兵的就弱小;权力集中的国家强大,权力分散的就弱小,这些都是强弱的常理。齐国人重视技击之术,他们的办法是,斩获一个敌人首级,就赏赐可以赎罪的八两金子,没有战胜敌人的基本赏赐。所以对付小股弱小的敌人,勉强还能用;但面对强大坚固的敌人,就会像鸟群一样一哄而散。整天动荡不安,这是亡国的军队啊,没有比这更弱的军队了,这跟雇集市上的人去打仗差不多。魏国的武卒,按照一定标准选拔;要穿上三层铠甲,拿着十二石拉力的弩弓,背着五十支箭,再带上戈,头戴头盔,腰佩宝剑,带上两天的干粮,半天能急行军百里;被选中的人,就免除他家的赋税,给他好的田地和住宅。这样几年后他们的气力就会衰退,但免除的赋税和好处又不能剥夺,重新选拔又不容易周全,所以土地虽然广大,税收却必然很少,这是使国家陷入危险的军队。秦国人,生活环境狭隘,君主役使百姓非常严酷,用权势威逼他们,用穷困限制他们,用奖赏诱导他们,用刑罚约束他们,让百姓想要从君主那里获得利益,除了打仗没有别的途径。使他们凭借战功得到奖赏,斩获五个敌人首级就能役使五户人家,这是让国家兵多力强且能长久维持的办法。所以秦国四代都能打胜仗,这不是运气,而是有其必然的道理。所以齐国的技击之士,打不过魏国的武卒;魏国的武卒,打不过秦国的锐士;秦国的锐士,比不上齐桓公、晋文公纪律严明的军队;齐桓公、晋文公纪律严明的军队,比不上商汤、周武王施行仁义的军队。要是碰上了,就像用焦脆的东西去碰石头一样不堪一击。

这几个国家的军队,都是追求赏赐、追逐利益的军队,跟雇佣出卖劳动力的没什么两样,没有尊崇君主、遵守制度、极尽节操的理念。诸侯要是能精妙地运用礼义来治军,就能兴起并使这些国家陷入危险。所以,招募、选拔士兵,崇尚权势、欺诈,追求功利,这是在败坏军队;用礼义教化来统一思想,才是正确的做法。所以用欺诈手段对付欺诈的军队,还有巧拙之分;但用欺诈手段对付用礼义统一思想的军队,就好比用锥子、小刀去砍泰山。所以商汤、周武王诛杀夏桀、商纣的时候,从容指挥,那些强暴的国家没有不乖乖听从驱使的,诛杀桀、纣就像诛杀一个独夫民贼。所以《泰誓》说:‘独夫纣。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军队高度统一,就能控制天下;稍次一点的统一,也能治理好邻近的敌国。至于那种靠招募、选拔,崇尚权势、欺诈,追求功利的军队,胜败就没准了,时而强盛,时而衰弱,时而存在,时而灭亡,相互争个高下罢了。这就叫强盗的军队,君子是不屑于用的。”

赵孝成王和临武君说:“说得好。请问怎样才能成为将领呢?”荀子说:“智慧没有比抛弃疑虑更重要的,行动没有比不犯错更重要的,做事没有比不后悔更重要的;做事做到不后悔就可以了,不能要求一定成功。所以制定号令,要严格而有威严;奖赏和刑罚,要坚决而有信誉;军队的宿营和物资储备,要周全而坚固;行军、转移、前进、后退,要稳重而安全,又要快速敏捷;侦察敌情、观察变化,要隐蔽而深入,还要多方印证;跟敌人决战,一定要按照自己明确的判断去做,不要做自己怀疑的事,这就叫六种战术。不要只想当将领而厌恶被撤职,不要因为胜利而懈怠、忘记失败的可能,不要对内威严而对外轻视,不要只看到利益而不顾及危害,凡是考虑事情要深思熟虑,使用财物要大方,这就叫五种权衡。将领不接受君主命令的情况有三种:宁可被杀,也不能让自己处于防守不完备的境地;宁可被杀,也不能去打必定失败的仗;宁可被杀,也不能让自己去欺压百姓,这就叫三条原则。

“凡是接受君主命令去统帅三军,三军已经安定,各级官员各就各位,各种事情都处理得当,君主不能用奖赏让他欢喜,敌人不能用挑衅让他愤怒,这就叫最合格的臣子。谋划一定要在事情发生之前,并且要始终保持恭敬的态度,谨慎对待结尾就像对待开头一样,始终如一,这就叫大吉。大凡各种事情的成功,一定在于恭敬认真;失败,一定在于怠慢疏忽。所以恭敬战胜怠慢就会吉利,怠慢战胜恭敬就会灭亡;计谋战胜私欲就会顺利,私欲战胜计谋就会凶险。作战时要像防守一样谨慎,行军时要像作战一样警惕,有了功劳要像侥幸获得一样不骄傲。谋划要恭敬,做事要恭敬,对待官吏要恭敬,对待民众要恭敬,对待敌人也要恭敬,这就叫五个不疏忽。谨慎践行这六种战术、五种权衡、三条原则,并且以恭敬的态度、不疏忽的精神去做,这就可以称为天下一流的将领,就几乎能达到神明的境界了。”

临武君说:“说得好。请问成就王业的军队的制度是怎样的呢?”荀子说:“将领要为战鼓而死,驾车的要为缰绳而死,各级官吏要为职责而死,士大夫要为战斗队列而死。听到鼓声就前进,听到锣声就后退。服从命令是首要的,建立战功是其次的。命令不前进却前进,就如同命令不后退却后退一样,罪过是一样的。不杀害老弱,不践踏庄稼,投降的不抓捕,顽抗的不赦免,奔走来投降的不阻拦。凡是诛杀,不是诛杀百姓,而是诛杀扰乱百姓的人。百姓要是保护贼人,那他也就跟贼人一样。因此,顺从的就活命,抵抗的就处死,奔走来投降的就收容。微子启被封在宋国,曹触龙在军中被处决,商朝归服的百姓,周朝用来养活他们的办法跟对待周人没什么不同,所以近处的人歌颂周朝并且乐于归附,远处的人竭尽全力赶来归附,不管多么偏僻边远的国家,没有不赶来归附并安居乐业的,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,凡是交通能到达的地方,没有不服从的,这就叫民众的表率。《诗经》说:‘从西到东,从南到北,没有不服从的。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成就王业的君主只有诛杀而没有战争,敌人守城不攻打,敌人抵抗不攻击,敌人上下和睦就表示祝贺,不屠杀城中百姓,不搞偷袭,不留下军队长期驻守,战争不超过预定时间,所以混乱国家的百姓喜欢他的政策,不安于自己君主统治的人,都盼着他到来。”临武君说:“说得好。”

陈嚣问荀子说:“先生谈论兵法,常常把仁义作为根本。仁就是爱护人,义就是遵循道理,既然这样,那为什么还要用兵呢?大凡用兵,不就是为了争夺利益吗?”荀子说:“这不是你能理解的。那些仁人爱护人,正因为爱护人,所以厌恶别人去伤害人;义就是遵循道理,正因为遵循道理,所以厌恶别人去扰乱社会。用兵,是为了禁止暴行、消除祸害,不是为了争夺利益。”

这一年,燕孝王去世,儿子燕王喜继位。

周朝的百姓向东逃亡。秦国拿走周朝的宝器,把西周公迁到了狐聚。

楚国把鲁国迁到莒地,并夺取了鲁国的土地。

昭襄王五十三年,公元前254年,丁未年,秦国攻打魏国,夺取了吴城。韩王到秦国朝拜。魏国全国听从秦国的命令。

昭襄王五十四年,公元前253年,戊申年,昭襄王在雍地郊外祭祀上帝。楚国迁都到巨阳。

昭襄王五十五年,公元前252年,己酉年,卫怀君到魏国朝拜,魏国人把他抓起来杀了,改立他的弟弟为君,就是元君。元君是魏国的女婿。

昭襄王五十六年,公元前251年,庚戌年,秋天,昭襄王去世,孝文王即位。尊唐八子为唐太后,立子楚为太子。赵国把子楚的妻子和儿子送回秦国。韩王穿着丧服来吊唁祭祀。

燕王喜派栗腹去赵国交好,还拿五百金给赵王置办酒席。栗腹回来后对燕王说:“赵国的壮年人都死在长平之战了,他们的孤儿还没长大,可以攻打赵国。”

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闲询问,乐闲回答说:“赵国是四面受敌的国家,百姓都熟悉军事,不能攻打。”燕王说:“我用五倍的兵力去打他们。”乐闲还是说:“不行。”燕王生气了。大臣们都觉得可以攻打,于是燕王就派出两千辆战车,让栗腹率领攻打鄗城,卿秦攻打代地。将渠说:“跟人家互通关卡、订立盟约,还拿五百金给人家赵王置办酒席,使者一回来就攻打人家,这太不吉利了,军队肯定不会成功。”

燕王不听,还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跟着。将渠拉着燕王的绶带劝阻,燕王用脚踢他。将渠哭着说:“我不是为了自己,是为了大王您啊!”燕国军队到了宋子,赵国派廉颇领军迎击,在鄗城打败了栗腹,在代地打败了卿秦和乐乘,追击了五百多里,于是包围了燕国。燕国人请求讲和,赵国人说:“必须让将渠来主持讲和。”燕王就任命将渠为相国去讲和,赵国的军队这才解围离去。

这一年,赵国的平原君去世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上门女婿一母三女的小说

千桦尽落

莳柳

司臾

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

读点经典

公主当年欲占春

千桦尽落

当我和闺蜜穿进修仙世界之后

氿桑

让你替嫁送死,你战场刷成神?

麻婆豆腐仙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