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1章 风雨同舟,共筑希望
不耕郎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31章 风雨同舟,共筑希望,逆袭人生: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,不耕郎,废文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清晨五点,天还黑着,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。
是周公益组织负责人的信息:
【紧急汇报:首批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中,有超过三成来自富裕家庭。】
我盯着这条消息看了很久,手指停在屏幕上,迟迟没有回复。
窗外的城市依旧沉睡,只有远处零星的灯光和偶尔呼啸而过的出租车划破夜的寂静。
我脑海里迅速浮现出昨晚会议上的种种讨论,那些关于透明追踪、信任重建、社会监督的规划,如今被这则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我翻身起床,披上外套,走到客厅,打开电脑,调出昨天的统计数据。
果然,志愿报名表中的家庭背景一栏,明显存在失衡现象——助学计划本应优先帮扶困难学生,但现实却是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挡在了门外。
这不是一次简单的“误判”,而是系统性漏洞带来的后果。
我拨通了周公益组织负责人的电话。
“林先生,我已经联系了几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,他们反馈说……部分院系确实存在推荐机制偏向成绩优异、表现积极的学生。”她的语气有些无奈,“这些学生条件不错,但能力强。”
“我们不是选精英。”我打断她,“我们要的是机会公平。”
挂断电话后,我坐在窗前,看着天边一点点泛白,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初步想法。
时间紧迫,必须立刻行动。
九点整,我站在了城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前。
这里不是什么名校,但却是许多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起点。
我提前联系了校方,说明来意后,院长亲自接待了我。
“我们的学生,大多来自农村或者城市低收入家庭。”院长一边带我参观一边介绍,“但他们不缺能力,只是缺机会。”
“所以我想增设一个‘助学志愿服务岗位’。”我拿出笔记本,上面已经写好了初步方案,“每名入选的学生将担任公益导师助理,协助项目执行,并获得一定生活补贴。”
院长听后沉默片刻,然后郑重地点头:“这个事,我们全力配合。”
十一点,学校礼堂内座无虚席。
“青年志愿者成长计划”的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。
孙受助代表作为新生志愿者登台发言,她是最早接受我资助的学生之一,如今已顺利考入大学。
“曾经是别人拉我一把,现在我也想成为那双手。”她哽咽着说出这句话时,全场掌声雷动。
那一刻,我站在后台,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,心里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。
这些孩子不是为了荣誉而来,他们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,也愿意为别人点亮一盏灯。
活动结束后,我和周负责人再次碰头,确认接下来几所高校也将跟进设立助学岗位。
我们甚至考虑引入“经济困难认证”机制,与教育部门联动,确保资源真正流向最需要的地方。
这一切都在快速推进
中午十二点半,赵慈善家给我打电话。
“下午两点,我带你去看看一个新项目。”他说得简短,语气却带着一丝意味深长。
我没有多问,只回了一句:“好。”
挂掉电话后,我站在办公室窗前,望着这座城市在阳光下的轮廓。
风暴尚未过去,但它来了,我就得迎上去。
我不能让善意变成一场表演,更不能让它沦为某些人谋利的工具。
风还在吹,阳光渐渐温暖起来。
下午两点,阳光透过未完工的玻璃幕墙洒在地面上,我跟着赵慈善家走进了一座刚刚打地基的工地。
空气中还残留着水泥的味道,脚下的土地尚未硬化,每一步都踩得有些深浅不一。
“这就是我要带你来看的地方。”赵慈善家站在一块高地上,指着前方一片空地说,“社区儿童服务中心,预计明年年中建成。”
我点了点头,目光却已经被旁边的设计草图吸引住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