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 石家庄《高邑县》
学海无涯乐作舟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5章 石家庄《高邑县》,林小兰王大爷免费夜色深处小说免费看,学海无涯乐作舟,废文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燕赵大地的历史与发展交融之地
高邑县,地处华北平原西部边缘,太行山东麓,位于河北省中南部、石家庄市最南端,地理坐标处于北纬37°33′至37°42′、东经114°26′至114°43′之间 。县域北邻元氏县,南接临城县,西连赞皇县,东与柏乡县毗连,东北和赵县交界。东西横距23.75千米,南北纵距16.5千米,周边界长63.76千米,辖区总面积仅222平方千米 ,在河北省众多县域中,面积相对较小,却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特色,在区域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。
高邑县行政区划简洁明晰,截至2022年12月,下辖5个镇,分别为高邑镇、大营镇、富村镇、万城镇和中韩镇,共107个行政村 。县政府坐落于刘秀路151号,作为全县的行政核心,引领着高邑县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领域稳步前行。
高邑县历史源远流长,文化底蕴极为深厚。境内凤凰山出土的石斧有力证明,早在新石器时代,这片土地上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。高邑古称“鄗”,在春秋时期,归属晋国版图;到了战国时期,先后被赵国、中山国统治 。公元25年,是高邑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,东汉光武帝刘秀在高邑城南的“千秋台”举行登基大典,随后诏令改“鄗”为“高邑”,自此县名沿用至今,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洗礼,从未更改。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高邑涌现出诸多杰出人物,其中明朝“东林三君”之一、吏部尚书赵南星便是东关村人。他以刚正不阿的性格和敢于直谏的勇气闻名于世,在明朝的政治舞台和文化领域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痕迹。
高邑县境内留存着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,它们是高邑历史的无声见证者。中山国房子郡遗址位于县城西南7.5公里处的西富村乡古城村西北,尽管岁月的侵蚀使它仅残留部分城垣,南北250米,东西274米,宽28米,高6.5米,但从这些残垣断壁中,仍能感受到春秋属晋地、战国初属中山国而后归赵的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;刘秀登基台,也就是千秋台,位于县城南2华里的花园村村南,刘秀在此开创东汉基业,曾经这里还有观星台、点将台、四将台等建筑,虽历经沧桑,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,但站在千秋台遗址上,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刘秀登基时的庄重盛大场景;南星书院则承载着当地的教育传承与文化发展脉络,是高邑县重视文化教育的历史见证 。
从自然环境来看,高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,四季特征分明。年平均气温12.6c,既不会过于炎热,也不会过于寒冷,为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提供了舒适的温度条件;年平均降水量513.1毫米,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,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;平均风速2.5米\/秒,年日照总时数2615.5小时,无霜期194天 ,充足的光照和较长的无霜期,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成熟,造就了高邑县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。
地形地貌上,高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,冀中山前平原,位于姊河、槐河的冲洪积扇上 。受太行山余脉和1963年特大洪水的影响,全县地面呈现出三种类型:一是丘陵区,分布在县域西部,地势相对较高,起伏较大;二是沙丘地,主要集中在部分区域,土壤质地特殊;三是平原地,占据县域大部分地区,地势平坦开阔,为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。
在经济发展方面,高邑县成果显着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。2023年,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0.8亿元,同比增长8.5% ,经济发展态势良好。从产业结构来看,三次产业协同发展,各有亮点。
农业领域,高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,更是蔬菜强县。作为中国无公害蔬菜丰收计划项目示范县、河北省黄瓜之乡以及石家庄两个市级“菜篮子”基地之一 ,蔬菜种植规模庞大,面积达10万亩,在石家庄市蔬菜12大县、河北省蔬菜30强县中占据重要位置 。除了蔬菜,苗木产业也颇具规模,绿化大苗基地面积达1.5万亩,成为北方重要的城市绿化大苗繁育基地之一,多次荣获“全省绿化造林先进县”“全市造林绿化先进县”“全省农田林网建设先进单位”等荣誉称号 ,这些荣誉不仅是对高邑县农业发展成果的肯定,也为其进一步拓展市场、提升品牌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工业方面,建筑陶瓷、氧化锌、纺织、煤焦化是高邑县的传统支柱产业 。高邑县是中国第五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,被列入河北省107个特色产业集群 ,近年来建陶产业新增高档生产线25条,产品种类日益丰富,质量不断提升,不仅畅销国内,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;同时,高邑县也是与葫芦岛、柳州齐名的中国三大锌业生产基地之一,化工产业新上氧化锌生产线60条 ,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
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,高邑建材城累计完成投资3.2亿元,已发展成为华北最大的产地型建材交易市场,入驻商户多达132家 ,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建材贸易的繁荣;永和豆浆、德克士等快餐连锁企业的落户,丰富了当地的餐饮消费业态,吸引了更多消费者,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,为高邑县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。
政治层面,高邑县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,全面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在基层治理中,积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,通过村务公开栏、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,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,让村民充分参与到乡村事务的决策和监督中来,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 。同时,持续加强法治建设,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,通过法律讲座、法律咨询等形式,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,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,政府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,整合各类资源,积极引导产业发展,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,改善农村道路交通、水电供应、医疗卫生等条件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,努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目标 。
文化领域,高邑县同样精彩纷呈。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体系,其语音语调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,在日常交流中,当地居民的方言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,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。宗教文化在高邑也有一定的发展脉络,虽然佛教、道教等宗教的传播历史悠久,但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,宗教活动场所和信众规模相对有限,不过宗教文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文化氛围 。民族构成上,高邑县以汉族为主,除汉族外,还有满族、回族、苗族、壮族、土家族、蒙古族、彝族、白族等17个少数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199人,仅占总人口的0.1% ,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,共同创造和传承着高邑的多元文化 。
高邑县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独具魅力,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。高邑后哨营猫头靴是人工纳缝绣制的具有实用性、欣赏性和祈福意义的布艺民间美术制品,作为虎鞋的一个支脉,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虎文化。自古以来,虎以威风勇猛深受人们喜爱,制作、穿戴虎鞋、虎帽、虎枕等习俗盛行,后哨营猫头靴便是这一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,其精美的刺绣工艺和独特的造型,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。高邑腰鼓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,是陕北腰鼓在向全国辐射、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新艺术形式,经过50年的发展演化及加工改造,融入了高邑当地的文化元素,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,每逢节日庆典,腰鼓队的精彩表演总能吸引众多观众,成为高邑县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。庄头剪纸属原生态传统美术项目,2011年被列为石家庄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。它与其他地方剪纸不同,直接用剪刀对物景或凭想象剪铰各种图案,无需刀具刻制,所剪作品花样繁多,刀法细腻,造型夸张,体裁广泛,古朴大方,意趣横生,对称连贯,妙剪生花,以红裱为主要材料,剪制对象涵盖花卉、果蔬、动物、人物和书法等,是高邑县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 。
高邑县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,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。在传统节日期间,各种民俗活动热闹非凡。春节时,家家户户张贴春联、年画,包饺子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,共享天伦之乐;大年初一,人们穿着新衣,走亲访友,互道新年祝福;元宵节,县城和各乡镇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,五彩斑斓的花灯挂满大街小巷,还有舞龙舞狮、踩高跷、划旱船等传统表演,热闹非凡,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共度佳节 。此外,高邑县还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,如庙会。庙会上,不仅有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,还有各种民间小吃、杂耍表演等,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赶会,成为当地居民交流互动、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 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